“宁津制造”谋变,智能技术成制胜招
70%以上
这里研发的商用健身器材“垄断”了国内市场的70%以上,也牢牢占据了出口市场的60%以上;“宁津制造”遍及美、欧、亚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鼎盛时期,其健身器材产业的规模一度达到300亿元。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山东宝德龙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德龙)已经在康复健身器械的道路上迈开了步子。宝德龙副总经理路广向科技日报记者感叹:“疫情考验之下,我们换赛道,破困境。如今看来,这一步走对了。”
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北沧州相邻的宁津县曾以杂技和蛐蛐出名。但现在,这里研发的商用健身器材“垄断”了七成的国内市场,也牢牢占据了出口市场的60%以上;“宁津制造”遍及美、欧、亚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鼎盛时期,其健身器材产业的规模一度达到300亿元,并斩获“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称号。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着健身器材行业,最难的时候,有企业“订单下跌80%”。
转型,转换,转变,是一年来众多健身器材企业的关键词。如宝德龙、迈宝赫、大胡子等当地头部企业都在谋求转型,转换赛道,寻求转变,而科技创新成为这一群体再次胜出的决定因素。
2月初,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宁津,在对当地企业、政府部门的采访中,还原当地健身器材业的转型之道。
从零到百亿产业,“宁津制造”手握两大利器
汽车从滨德高速右拐,进入宁津收费站,各色与“健身器材”有关的广告陆续出现在道路两边,让人目不暇接。
“跑步机、动感单车、力量器械、划船机……这些健身房里的常见装备,在宁津都能找到货源。”宁津县科技局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宁津制造”商用健身器械和家用健身器械的十几个系列300多个品种、高中低档的产品这里都能生产。
记者了解到,这些大大小小117家健身器材企业,手握数百件专利,其中头部企业瞄准高端发力,背后以研发支撑;而中小企业依靠贴牌、代工发展。从高端到中低端,宁津制造几乎囊括了市场所需的所有品种,更凭借原材料本地化的优势,打造了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外人不曾想到,20年前的宁津,健身器材产业几乎为零。包括如今在业内掌握话语权的头部企业们,当时尚不知健身器材为何物。
2001年的中国,健身产业刚起步,台商开始进入大陆,在南方建厂。这让赵世晶、赵世龙兄弟坐不住了,循着“健身器材市场火爆”的消息找过去,他们发现了“新大陆”——这块市场大有可为。
靠着仿制和代工,宁津第一个健身器械品牌“久龙”诞生了。久龙,便是宝德龙的前身。而赵世晶、赵世龙兄弟分别为董事长和总经理。宁津百亿健身器材产业的故事,便是从赵氏兄弟开始的。
到了后期,赵氏兄弟分别创业,宝德龙、迈宝赫诞生。而另一家“巨头”大胡子的创始人,亦是赵氏兄弟的家族成员。路广直言:“我们宝德龙是宁津健身器材产业的‘黄埔军校’。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创办企业,形成了今天的产业格局。”
很多人分析,宁津健身器材产业历经从0到1,再到上百家的量变,除了“抱团发展”、全产业链的优势,还拥有两大利器:一是价格,二是技术。
大洗牌时刻,新技术成产业赢家的胜负手
春节前后是路广和同事们最繁忙的时候。
一方面,宝德龙的转型成功,在新赛道上的订单量激增;另一方面,其承担的“基于新型人机交互技术的智能康复装备系列化产品研发与应用”等两大课题受到省级层面的重视,已拿到的七项发明专利更让其在行业内傲视群雄。但将“技术变现”,还需这家企业与大学、医院的配合。
“以往的健身,大部分以锻炼为目的;但现在,我们瞄准了康复人群,把健身作为身体恢复的一部分。”路广向记者表示,这是他们选择的新赛道,也是没有竞争对手的赛道——环顾国内,将健身器材与身体康复结合,宝德龙是独一份。
记者了解到,在技术变现的道路上,宝德龙已经打造了典型场景:大学出药方,即诊疗方案;宝德龙出量身定制的设备;医院出场景,即将设备落地,按照药方,诊疗病患。
对赵世晶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疫情之下,传统的商用健身器材订单量骤降,“封闭在家,谁能去健身房?”同时,行业竞争激烈,利比纸薄。面对未来,转型势在必行。
不过,宁津健身器材行业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研发了一款电磁力医疗康复训练器械。传统的力量训练器材通过配重片起作用,而新技术通过电磁力起作用,体积小而还可以微调,从而实现了重量调节的高度精准,避免病人在身体康复训练中再次受伤。这让其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在宁津,几乎全部的健身器材企业都感受到了疫情下的市场寒流,创新转型成为一致的选择。
在国内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企业——迈宝赫健身产业集团(简称迈宝赫),其生产基地总经理刘新利向科技日报记者道出了为何能成为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设计创新、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三者缺一不可”。
刘新利眼中的设计创新,与智能化有关。普通的健身器材是一部冷冰冰的机器,需要教练辅助;而迈宝赫引入腾讯云,加入华为生态链,在一部实体的健身器材之外,“隐形教练”应运而生。后者通过体型扫描,给出健身方案,按需定制,还可以实现人机交互。
刘新利说,他们采用智能技术打造的产品都成了“网红”,受到追捧。
迫不得已的转型,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无论是宝德龙还是迈宝赫,他们的转型之路都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马祖长便是其中之一。
他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前者的成功之处。“智能化是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方向。智能装备制造是指运用人工智能、智能传感、机器人等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马祖长指出,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对产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比方说,我国的健身器材产量大,但是科技含量却不高,往往是只卖器械,没有想过提供服务。”他认为,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让人们动起来,还能更好地吸引人们来运动、告诉大家怎样运动更科学,甚至可以带动新的消费增长点。
宁津拥有全国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产业集群,也被国家发改委选为体育产业联系点典型案例推广,但技术创新的经验却是被逼出来的。
山东大胡子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天恕就直言:“我们也遇到过一些竞争的品牌厂家,然后仿冒我们的产品,并且以更低的价格冲击我们的市场,并且影响我们的口碑。”
大胡子的遭遇也是整个宁津面临的难题:由于产业发展创新动能不足,曾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内部无序竞争等问题。
企业需要动一动,政府需要推一推。当地政府出台了财税和人才政策,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通过引进校企合作、国际专业设计人才等方式,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大胡子通过产学研合作设计出一款EMS电脉冲训练仪——不通过人体的大脑、中枢神经做控制,而是直接让人体的肌肉用电流来做强制性的收缩。即通过模拟生物电,大幅提升锻炼效率。
在采访中,科技日报记者发现,宁津健身器材企业转型,之前一直在低调推动,而疫情按下了“加速键”。
时至今日,各家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们或在“健身器材语音交互”上发力,或“让健身器材走向智能”,或让“康复设备”落地……疫情是一场考试,他们经受了煎熬和考验,最终换了一种新活法闯荡市场。对于未来,他们有十足的信心。(记者 王延斌)
标签: 宁津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