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玉敏 北京报道
“亿联银行作为一家数字银行,从创立之日起就走的是一条数字化的发展之路”。6月2日,亿联银行行长王玉海在向同业介绍该行的创新发展实践时如是表示。
(资料图)
亿联银行是东北首家获批开业的民营银行,也是全国四家互联网银行之一。该行利用数字化发展和全国展业的优势,重点发力消费信贷,通过亿贷、亿联易贷等产品服务广大客户。
王玉海坦言:“我们用尽全力,也很难成为一艘金融航母,但是我们会持续以一颗勇敢的心,探索技术创新与产品优化,不断提升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成为一家‘小而美’的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亿联银行累计服务各类客户近4000万,资产总额566亿元,负债总额533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10亿元,小微贷款余额140亿元,累计发放普惠小微贷款超过500亿,扶持小微客户超过80万,占吉林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小微在贷余额的90%以上,小微贷款不良率仅为0.6%。
受宏观形势变化的影响,全国中小银行机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疫情以前各机构在高速发展时期积累的问题也逐步显化,风险防控、盈利能力、资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均受到挑战。
王玉海坦言:“作为一家民营银行,我们没有物理网点,如果接受大环境、小银行的各种困难定义,我们生存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他表示,过去三年,亿联银行根据经济与市场的发展形势,重新修订战略发展规划,明确以消费金融打造自营品牌,以小微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农村金融树立品牌特色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提升风险管控与互联网运营的“双轮驱动”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着力提升自营业务占比,实现自营与助贷业务的两翼齐飞。
王玉海表示,“经过两年的实践,我行的消费金融自营品牌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小微金融已经建立了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产品体系,小微业务占比也提升到信贷业务总量的40%”。
王玉海称,亿联银行同时夯实科技能力建设,持续优化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风控体系,弥补传统小微、农村贷款信息不对称、人力成本高等问题,找到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质效齐升。
相比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类似亿联银行这样年轻的民营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尤为不易。
王玉海表示,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首先需要了解客户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客户数据,丰富客户画像,深度挖掘用户行为特征,为各渠道产品优化、业务指标分析、流量投放分析、客户的精准营销提供支撑。
他举例到:“比如,我们的客户群对于利率、期限等产品因素更敏感,因此我们的存款产品就要做到起存门槛低、期限长短搭配、收益及时反馈;我们的贷款产品就要做到千人千面、循环授信、随用随支、便捷还款”。
王玉海坦言,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面对更小的生存空间,亿联银行更早地开始了数字化生存,探索了一些创新经验。比如目前贷款产品的系统建设、技术应用、风控策略及模型均已实现自主开发、部署和维护,实现自动化授信审批决策,通过统一授信额度管理系统实现对授信额度穿透管理。
他表示,在互联网贷款、数字风控、金融科技等方面,该行也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希望能够在金融市场、互联网贷款、风险防控、支付结算、数字化发展等多方面与同业开展合作。
据亿联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信息官李树峰介绍,开放银行是数字化银行建设的战略选择。在他看来,亿联银行的开放银行建设经历三个阶段。1.0平台是开放50个接口,实现基础能力输出;2.0平台是形成标准化输出方案,开放接口数量翻倍,支持场景快速接入,实现资产、资金、账户等能力的快速输出;3.0平台是扩大生态圈,实现场景生态方的有效连接,构建开放银行生态闭环。
李树峰介绍,目前该行已完成100余个外部平台的产品对接,包括美团、京东、百度、国美、乐信、信也等,基本覆盖目前市场80%的头部及腰部平台。
亿联银行副行长杨德明也表示,当下对公贷款需求不足,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逐渐将业务重点转向消费贷领域,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杨德明强调,在和外部合作的同时,亿联银行坚持自主风控和自主定价。
王玉海表示,我们以自有数据为基础,辅助征信数据、数据衍生等,开发了风险授信评分模型、风险行为评分模型,将AI算法平台应用于贷款授信场景,月均能完成6.5万笔智能授信评分。
亿联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张云玲介绍了该行自主搭建的基于数据、模型及系统的数字化风险管理框架。她表示,数据是数字化风控的基础。亿联银行开发的一款用于贷前授信审批的通用评分模型,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状况,可广泛应用在贷前授信准入风险决策环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