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日记被偷看过吗?
【资料图】
事情是这样的。
看到微博热搜挂着#妈妈侵犯我的隐私发现了秘密#词条,
点进去一看,发现是一位成年女儿的日记被妈妈偷看了,且因为交往男友被大骂。
博文一发,网友纷纷评论: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和影视剧里屡见不鲜。
电视剧《少年派》里的林妙妙发现日记被偷看后,拿着日记本当面质问妈妈,说妈妈的行为让自己觉得没有人权,没有隐私。
随后在门上贴了「禁区,危险,易燃易爆」的字条,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可以说为了防止父母偷看日记,孩子们想出了十八般武艺。有在日记封面上放头发的,有把日记放在抽屉锁起来的。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女儿为了防止妈妈偷看,准备两本一模一样的日记本。
但面对「好奇心」爆棚的父母,孩子的反抗大多数换来一句「你是我生的,我有什么不能知道的」。
自此后,日记本不再承载孩子的真实想法,要么空白,要么虚假。
那为什么明知道偷看日记会引起孩子的反抗,父母还是乐此不疲?
隐私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朋友在辅导班做老师时,遇到过一位气势汹汹的妈妈闯进班级质问女儿:“为什么要把日记藏起来!”
女孩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把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烦心的事写下来。
尤其是一些不想跟父母说的隐私,都会记在日记上。然后把它藏在抽屉最里面,上面还要叠几本笔记本。
本以为这是自己的独家树洞,但妈妈冒出的话题时不时与日记内容重合令女孩生疑。
一次试探,女孩知晓了妈妈在偷看日记,便将日记本藏在别处。
找不到日记本的妈妈便冲到班级,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辱骂女孩:
“你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才把日记藏起来!”
一瞬间,班级鸦雀无声,随后窃窃私语。
朋友说她能感受到女孩的羞愧和愤怒,是一场无异于将衣服扒光的凌迟。
很多偷看孩子日记的父母,都会说「怕孩子不学好」「想更加了解他们」,以此来掩盖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
亲子之间的裂痕就这样慢慢被撕开。
发展心理学上说,孩子在2岁时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育儿常说的「terrible two」阶段。
从2岁起,孩子们不会只满足妈妈的怀抱,会通过各种反抗去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打造自己的心理空间。
这也是2岁孩子喜欢说「不」的主要原因。
只有当孩子在自己的心理空间内感受到安全,不会被侵扰时,他才会去学着如何跟自己相处、跟别人相处。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需要的心理空间也需要不断变大,但此时一些父母却开始了入侵行为。
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怀疑孩子常常玩游戏;
吃饭时总是询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看到孩子在写日记,趁着孩子不在偷偷看;
一开始,孩子会辩驳、会哭诉父母的不信任,后来便是沉默不语,失望至极。
此时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如果你能肆无忌惮地践踏别人的隐私,你就在发出2种信号:我是一个完全不在乎、也不值得拥有隐私的人。
孩子,你也可以这么对待你的孩子。
那么,被长期剥夺隐私权的孩子会发生什么呢?
被侵犯隐私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一位14岁的小男孩,某天晚上突然报了警,称父亲在他房间安装了摄像头。
警察在一边劝说,父亲在一边怒吼:
「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凭什么不能控制你?」
在这条新闻底下,有个评论特别「触目惊心」。
「我是卖摄像头的,每年一到6、7月份,生意就会特别火爆。」
足见,用摄像头监控孩子的父母从来不是特例。
除了偷看日记、安装摄像头之外,还有一种入侵是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都会让你瞬间激灵——「父母进房间不敲门」。
小时候,常常在睡梦中,就能听见「砰」的开门声,随后妈妈进来拉开窗帘。
长大了,在自己房间上会网,父母也是自顾自地进出,美其名曰给你送水果。
与朋友们谈到该话题时,大家都深有感触。
只要自己在房间呆着,总有下一秒房门就要被打开的错觉。
即使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但「哐当」的开门声,总是下意识地藏起自己在做的事。
明明在自己的房间,却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
成年人尚且能劝说自己父母是为了我们好,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随意进出房门、翻看自己的物品,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避免不了一场大战。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自从发现父母偷看日记后,郑重其事地反对过,日记也上了锁。
但他发现父母偷偷开锁后,情绪瞬间爆发。
不仅当着父母的面撕掉了整本日记,还砸碎了杯子、窗户,以此表达自己的愤怒。
或许是父母被他的歇斯底里震惊了,也或许是父母终于听到了孩子的呼求,停止了偷看日记的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如果他的心理边界一直被打破和侵入,不断容易丧失掉安全感和信任感,荷尔蒙的作用会促使他们激起内心的反击。
一种是对外的反击,主要表现为攻击性以及脱离人群,不愿意与外界交流。
一种是对内的反击,主要表现为自我否定、性格孤僻,严重点甚至会产生厌世行为。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不看日记、不按摄像头,万一孩子做了什么坏事,自己不知道怎么办?
怕孩子脱离掌控?你可以这么做!
偷看日记、装摄像头......这些侵犯隐私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想了解孩子,怕孩子误入歧途。
但以伤害孩子的行为去了解孩子,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与其成为孩子的「敌人」,不如成为他们的「同伙」。
当父母遇到想了解某事,或听说孩子犯错了,此时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冷静会儿,先听孩子怎么说。
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像大人眼中认为的那样,比如看到孩子在玩口红,涂的满脸都是,不是孩子在刻意捣乱,而是她也想画个美美的妆。
其次,尽量用和平的语气与孩子交谈。
大喊大叫会促使身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若对面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场激烈的争吵在所难免。
最后,与孩子秘密和解。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说: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作为父母,不要过于在意孩子的秘密,相信孩子的处理方式,只要平时的亲子关系基地很牢固,孩子遇到困难疑惑自然会求助父母。
尊重孩子的秘密和心理边界,懂得放手和退出,才是为人父母的最高智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