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新药的寒冬传导至CXO仍未散去,身处ADC服务的蓝海赛道,药明合联“二八定律”属性显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此番上市,占得一席之地的药明合联或也能为大股东“身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0日早间,港股药明生物开盘飘红,截止晚间收盘公司股价报收38港元/股,市值1614亿港元。
消息面上,7月9日药明生物宣布拟分拆其旗下生物偶联药CRDMO服务公司药明合联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且在分拆交易后,药明合联将成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独立上市实体,仍将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
这意味着,在登陆资本市场后,作为药明合联60%的持股股东,药明合联的业绩仍并表于药明生物。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包括百英生物、湃肽生物在内的多家CXO企业密集上市。
当前来看,创新药企仍处于行业周期底部,而传导至CXO企业,资本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卖铲人”们也纷纷抓住最后的上市红利期,而药明合联便是其中之一。
全球第二大规模ADC服务公司拟IPO
7月9日,药明合联在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致力于提供综合性端到端服务的公司,药明合联致力于提供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CRDMO服务。
从过往业绩来看,药明合联业绩持续上升,2020年-2022年,药明合联营收分别为人民币9635.3万元、3.11亿元、9.90亿元,同期分别录得经调整净利润约为3280万元、人民币7710万元、1.94亿元。
而若按2022年的营收来算,药明合联当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规模从事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CRDMO服务公司,占全球市场份额达9.8%。
招股书披露,药明合联已成功赋能多个ADC药物在15个月以内完成从DNA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相比传统开发时间几乎缩短了一半。
截至2022年底,药明合联有94个进行中的整体项目,占同年全球生物偶联药物外包整体项目总数的35%以上。
从客户增量来看,药明合联的客户数量已从2020年的49名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115名,进一步增加至2022年的167名。
截至今年5月31日,药明合联已成功赋能多个ADC药物在15个月以内完成从DNA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公司已累计为296名客户提供服务,已累计帮助客户将28款ADC候选药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入CMC开发阶段。包括全球ADC及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大多数主要从业者。自2022年起,10家就其ADC管线进行海外对外授权的中国公司中,有八家是药明合联的客户。
在国内产能规划方面,公司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据悉,为了满足临床和商业生产的需求,公司正在无锡兴建一系列新设施。其中包括三条生产线,它们分别是公斤级连接子及有效载荷生产线XPLM1、生物偶联药物抗体中间体和原料药双功能生产线XmAb/XBCM2,以及药品生产线XDP2。
其中,XPLM1生产线将按照符合GMP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置,其产能范围将从5升到100升不等。双功能XmAb/XBCM2设施的设计容量将达到每批200升至2000升,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中间体或生物偶联原液。预计XmAb/XBCM2将能够满足公司自身对抗体中间体的绝大部分需求。另外,药品生产线XDP2将专门用于生产液体和冻干剂型的偶联药物产品,预计其年产能可达500万瓶。
全球产能规划上,药明合联计划在新加坡建立一个生产基地,并设立4条生产线,预计于2026年前开始GMP运营。
大股东“身价”有望上涨
招股书显示,此次分拆交易后,药明合联仍将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这意味,公司上市后,股东们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行使流动性权利。
作为持股60%的大股东,今日早间开盘,港股药明生物飘红走高,截止晚间收盘公司股价报38港元/股,市值达1614亿元。
同日,药明生物也发布子公司上市公告,公告内药明生物表示,ADC及生物偶联物市场正处于增长拐点,分拆公司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紧抓快速增长的全球ADC及生物偶联物市场的机遇。
据相关资料介绍,ADC药物的原理实则是通过其抗体部分的高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精确定位。一旦定位到目标细胞,药物进入细胞内部并释放出毒性药物分子,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独特的机制使得ADC药物被形象地称为“生物导弹”。
ADC药物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精确制导的特点,能够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提高治疗效果。因此,ADC药物被认为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此,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药明合联董事长陈智胜称,药明合联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他希望通过推动药明合联上市,为公司提供独立的融资平台和资金支持,从而为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新的活力。
近年来,ADC赛道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投资和研发资源。许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加入到ADC药物研发的行列中,希望能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此举激发了行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ADC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中,阿斯利康以69亿美元引入DS-8201,吉利德花费公司账上75%的现金收购Immunomedics,而辉瑞则以430亿美元创纪录价格收购了ADC头部企业Seagen。
国内方面,加入了ADC领域的竞争者也逐渐增多,仅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9款本土ADC药物达成出海交易,总金额超过百亿美元。
ADC药物近年来成为行业热点,由于ADC药物的研发具有高技术门槛,这进一步凸显了端到端一站式CXO服务的价值,也有望成为激活CXO行业的新机遇。
药明合联作为该领域的前沿企业,此次分拆将提升整个药明生物集团的估值水平,并大力发展新型创新药。
于药明生物而言,此次分拆上市实则是对传统的业务的整合,有助于推动药明合联发展其独特而全球领先的CRDMO服务,从ADC拓展至所有生物偶联物,并确立更明确的业务重心和战略,进而支持公司的持续增长。
CXO密集上市抢滩,
“卖铲人”抱团过冬
如此来看,在ADC赛道掀起研发热潮的带动下,以药明合联为首的企业似乎看到了行业曙光,但就当前大环境来看,当前CXO还未走出“寒冬”。
由于CXO的业绩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当下的订单需在未来的财报中体现业绩,2023年上半年,CXO们估计还是能够交出漂亮的财务报表。
根据此前财报数据,药明生物预计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近10%,而实则2023年上半年,药明生物新增订单大幅降低,截至5月底新增订单为25个,明显低于预期,无法达到往年120-130个新增订单数量。
6月20日,投资者开放日透露出来的一组数据挑动了市场的情绪,资本寒冬再次波及到了CXO行业,药明生物用暴跌17%侧面印证着这个事实,同时引发了CXO板块股价集体暴跌,次日收盘时,A股康龙化成跌11.1%,凯莱英跌7.19%,泰格医药跌5.85%。
不过比二级市场股价短期波动更严峻,众多CXO企业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前两年躺赚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早年间,自2015年起CXO行业迎来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企业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企业的融资事件数从50件增长至322件,融资金额更是从261亿美元增加到了661亿美元。
在药明生物率先赴港上市后,药明康德(维权)、康龙化成、美迪西等企业也相继申报上市。此外,量子高科还宣布了对睿智化学的重组并购,行业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然而,目前的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资本市场热情的消退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生物科技行业也受到了寒意的侵袭,进入了下行周期。
对于一些尚未上市的企业来说,CXO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大。对于它们来说,如今可能是这轮周期之下,最后的上市窗口。
6月底,包括百英生物、湃肽生物在内的多家CXO企业,相继公布招股书,希望完成从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转变。
于药明生物而言,此番药明合联上市或许能够在“寒冬”下雪中送炭。
炒股开户享福利,6.XX%新客理财、盘前信号灯工具送给你,一对一指导服务!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标签: